112年朱寶熙紀念獎

 

得獎人 劉鴻鳴 事蹟簡介

永久會員劉鴻鳴先生,民國52年生,民國81年自國立清華大學核工所取得核工博士學位後,隨即於母校原子科學技術發展中心服務,專長含括:中子束設計、輻射屏蔽、輻射防護與硼中子捕獲治療(BNCT, 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相關領域,目前職務為一等核能技術師,於教學研究工作近30餘年貢獻卓著,相關具體事蹟如下述:

劉博士的主要研究聚焦於台灣BNCT的發展,除了負責THOR超熱中子束的改建之外、更協助BNCT臨床試驗與緊急醫療的進行。為因應BNCT治療需求及治療人數的增加,在確保與提升醫療品質的要求下,遂彙整相關資料提出THOR-BNCT做為醫療器材的查驗登記申請,促使THOR-BNCT成為正式醫療器材。有關劉博士在清華BNCT所奉獻之心力、以及清華BNCT一路走來所面臨之挑戰,分述如下:

一、THOR超熱中子束的改建階段:

THOR自1961年臨界運轉以來,至今已逾60年。在2000年進行第一次運轉執照更新時,當時原科中心主任(開執中教授) 即擬訂以發展BNCT為主要目標。而為了能符合BNCT平等、友善、及有效的治療目標,必須將現有的熱中子柱(thermal column) 改建成為超熱中子束(epithermal neutron beam),劉博士就是主要的改建負責人。

超熱中子束的改建工程涉及中子束的最佳化設計、THOR主結構體(生物屏蔽體)的切割、以及具有高輻射劑量的舊設施移、和新設施的組裝…等相關事項。劉博士透過爐心模擬計算及實驗驗證建立THOR爐心射源項,成為中子束最佳化設計的基石;其次透過與主管機關原能會多次的溝通討論,確認以第三方結構安全分析結果做為THOR主結構體切割與否的安全依據;最後更建立工程改建程序、透過模擬與教育訓練、嚴格工程管控,歷經一年半的時間,終於完成THOR超熱中子束的改建工作。

THOR超熱中子束的完成,提供了台灣BNCT研究發展重要的實驗設施、更為日後癌末患者治療預約了一線生機;改建期間在劉博士所主導並採行的輻射防護措施與特殊工法的設計,也有效合理抑低了參與人員的暴露劑量。

二、THOR-BNCT邁向臨床試驗階段:

THOR超熱中子束於2004年改建完成之後,校方決議將BNCT推進臨床試驗,並由當時擔任原科中心主任的周鳳英教授主導BNCT臨床試驗申請,除了積極簽署國內外合作的MOU之外、也向當時的衛生署諮詢、申請。

劉博士在此一階段主要是負責臨床試驗前的相關研究與準備工作,主要事項包括: 參與中子射束的特性研究、協助細胞與動物實驗的規劃進行、主導BNCT醫療專區的建置、以及撰擬BNCT醫療相關程序。前後經過接近6年的時間所進行的臨床試驗前準備,終於獲得當時衛生署的核准,由台北榮民總醫院負責收案及醫療部份、信東生技公司負責提供BPA含硼藥物、清華大學則負責治療劑量計算及中子照射,透過三方合作終於在2010年進行Phase I/II復發頭頸癌的BNCT臨床試驗。

臨床試驗得以順利展開,說明劉博士所負責規劃的BNCT專區動線規劃順暢、所擬定的治療程序符合治療流程、所改建的超熱中子束射束品質符合治療需求、更重要的是讓病人即使來到核子反應器設施,也能感受到是前來接受治療、而不僅僅是接受實驗。

三、醫療器材查驗登記申請階段:

因應眾多癌症末期患者的期盼與要求,台北榮總陳一瑋醫師於2017年推動BNCT自費緊急醫療,讓BNCT治療案例得以快速累積,也顯示癌症患者對於接受BNCT治療的意願與需求。有鑑於此,2018年時任清華大學原科院的李敏院長決定推動THOR-BNCT醫療器材的查驗登記申請,讓THOR-BNCT成為正式醫療器材,除了確保醫療照射品質之外,也期盼能讓BNCT成為正式醫療,縮短病人等待的時間(目前BNCT治療必須專案申請、耗時冗長)、達到搶救癌末患者的目標。

劉博士在此一階段主要負責醫療器材查驗登記申請的統籌工作,包括從前期的藥商許可證申請、GMP諮詢、到最後彙整相關測試資料進行查驗登記申請。前後經過5年的時間,終於在2023年獲得TFDA的核准,讓THOR-BNCT成為正式醫療器材。

由於利用核子反應器做為醫療器材在國外並無先例,因此在進行THOR-BNCT查驗登記申請的過程可謂一波三折、與承辦人員的交涉過程更是備感挫折。所幸整個過程總在特定的時間會有貴人出現,申請歷程雖然曲折,但果實總是甜美的。THOR-BNCT成為正式醫療器材之後,我們也正朝向BNCT特許醫療的申請道路前進。

四、BNCT的教育與推廣階段:

BNCT治療在台灣已經漸漸打開知名度,病人/家屬的詢問絡繹不絕,但目前執行治療的醫院仍僅限於台北榮總一家,究其原因仍在於醫療人員對於BNCT的認識不足。目前我們正積極推動BNCT的宣傳與教育,期望更多醫療人員能因為認識BNCT及其治療上的優勢,繼而參與BNCT治療的行列。

劉博士除了編輯BNCT宣傳手冊之外、更前往全台各大醫院及學術研究單位介紹BNCT,近10年的應邀演講超過50場,希望能讓BNCT的種子在各大醫院及研究單位逐步發芽、茁壯。台灣BNCT治療在清華開始發展並逐步擴大適應症,但希望未來能獲得更多醫師的認可、繼而願意投入,更多醫院願意投入加速器型中子源的設置(AB-BNCT),讓病人能就近於醫院接受治療。

除了BNCT的研究與設施建置之外,劉博士於清華服務期間,亦曾負責執行THOR高濃縮鈾燃料棒回運美國計畫、以及負責清華校內輻生館輻射污染建築的拆除作業;其中輻生館拆除一案受到全校師生以及環保人士高度關注。劉博士依據其所撰擬並經主管機關核定之計畫執行,整體作業自2016年2月開始,最終於2017年7月完成現場偵測與復原作業,期間並未發生嚴重的抗爭事項、也讓拆除作業及後續廢棄物的處置得以順利完成。兩個專案計畫的完成,讓劉博士在清華大學屈指可數的「大功」獎勵中,一個人獲得兩次,此一紀錄雖未必絕後,但絕對空前,這也說明劉博士在專案業務上的完成度與嚴謹度皆獲得相當高評價的肯定。

另外,劉博士也致力於原子能科普教育的推廣,僅僅在2018~2019年間即跑遍全台超過100所國中、國小、及社區大學,將核能應用及輻射安全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向下扎根。

綜上所述,我等俱認為劉博士無論於核、輻安領域、或是在BNCT治療方面皆努力不懈,對提升我國原子能和平用途、以及增進國內外病人生命與生活品質貢獻卓著,完全符合「朱寶熙紀念獎」第一條第1款:『在核能學術上或核能工程上有顯著成就、重大發明或有價值著作者。』之資格,特此推薦。